7月27日,望京附近的写字楼内,一场名为“京韵·时尚·未来”时装大秀正在上演。T台上模特穿的,是纺织控股旗下的雪莲、铜牛、天坛、雷蒙等众多品牌,还有3D打印的衣服让人大开眼界。就在时装秀前,“北京纺织控股有限责任公司”正式更名为“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”。产品越来越时尚,产业发展得时髦,纺织控股的名字,也终于有了“时尚”的字眼。
纺织到时尚 业态全升级
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要求,“纺织业”已被明确列入北京市坚决淘汰产业范围,“纺织”既不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要求,也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不相符。同时,纺织控股的名称也已“名不副实”。“北京纺织向时尚转型、更变公司名称,是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基本要求。”北京时尚控股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吴立说,转型,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,也是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有益尝试和实践。
北京纺织,曾是首都工业的一面旗帜,但随着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和首都产业发展要求,“十二五”期间,北京纺控共调整退出劣势企业56户,主动淘汰关停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生产企业29户。位于通州张家湾的铜牛股份生产制造环节全部转至山东、江苏以及孟加拉国。据介绍,截至目前,北京纺控的落后产业已基本淘汰,低效产能已基本转移,纺织印染、服装加工生产已全面转出北京地区。
没了“纺”和“织”,品牌服装运营上做文章,腾笼换鸟产业升级上下力气,老纺织的新业态,已向品牌运营、功能性纺织品、贸易、商贸服务、文化创意、特色地产、信息科技等业务聚集,主业结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。老纺织,踏出了一条时尚之路,装点着京城的时尚梦。